Loading AI tools
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襄陽郡(韓語:양양군/襄陽郡 Yangyang-gun */?),是韓國江原道東北部的一個郡,位於雪岳山南麓,東臨日本海。其面積為629.32平方千米,2021年6月時人口推計數為28,035。襄陽這一地名得名於中國漢水沿岸的同名地區,傳說是當地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景觀與中國的襄陽相似,因此得名襄陽。這一名稱首見於太宗時期,並沿用至今[1]:48。現在的襄陽郡是著名的海濱景點,有多處海水浴場,其中又以洛山海水浴場最為出名。松口蘑是當地特產之一,又因其沿海,襄陽的水產物也較為有名,其中又以大馬哈魚為甚。
襄陽郡自公元前20-5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,在巽陽面發現有舊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[1]:44。在上古時期,襄陽是濊國的一部分,屬於東濊。公元前109年,漢武帝滅衛滿朝鮮,於次年設樂浪等四郡,襄陽屬樂浪郡下的吞列縣。漢昭帝時,罷臨屯和真番二郡入樂浪郡並設二都尉,包括吞列縣在內的嶺東七縣被劃入樂浪東部都尉。到了漢朝末期,襄陽地區屬於高句麗何瑟羅州下的翼峴縣,又稱伊文縣[1]:44。之後,統一新羅滅高句麗,翼峴縣被改稱為翼嶺縣,屬守城郡管轄,洛山寺和陳田寺都在此時落成。到了高麗時代,成宗14年(995年)設十道,翼嶺縣屬朔方道下,顯宗時期逐漸形成「五道兩界」的行政區劃,翼嶺縣屬於東界的一部分[1]:44。高宗8年(1221年),為防禦契丹的進攻,翼嶺縣被升格為防禦使,稱襄州防禦使。由於出現向蒙古投降的現象,襄州防禦使又被短暫降格為德寧監務,但在元宗元年(1260年)重新被升格,並改稱襄州郡[2]。進入朝鮮時代,襄州改屬江原道。太祖6年(1397年),襄州郡改襄州府,太宗13年(1413年)又改為襄州都護府。三年後,襄州被更名為襄陽[2]。世祖12年(1466年),世祖與王后行幸至此,並參觀了洛山寺。成宗21年,江陵安仁浦的水軍萬戶營移駐至襄陽造山,當地也因此改稱為大浦營,後來這裡為了防禦而修建了石城,但不久後又因防禦策略的改變而被拆毀[1]:45。朝鮮時代中後期,襄陽曾因大火和叛亂而多次降格為縣或府,但最後都回升為縣。正祖元年(1702年),洛山寺因大火而受損,依靠當地駐軍和居民合作,直到第二年才完成修復[1]:45-46。
高宗32年(1895年),高宗施行地方制度改制,襄陽都護府被改為襄陽郡[1]:46。光武10年(1906年),杆城郡被廢止,土城面和竹旺面被編入襄陽郡[2]。1936年,襄陽郡發生了大洪災,致使大量房屋受損,許多田地被破壞,共有584人在洪水中喪生。次年,連接安邊和襄陽的東海北部線開通[1]:46。日本投降後,由於美蘇照北緯38度線劃界,襄陽的縣南面、縣北面以及西面南部的一部分被劃入南方美軍政廳管轄的江陵郡,而剩餘部分則歸北方蘇聯民政廳管轄。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,南方政府向南撤退,襄陽郡被一度朝軍占領。戰後,三八線的劃分使現在襄陽郡的轄區歸回大韓民國管轄。1954年11月17日,根據《收復地區臨時行政措置法》,縣南面被劃入溟州郡(原江陵郡,現江陵市),而縣北面和西面的南部被劃回襄陽郡[1]:46。1963年1月1日,束草邑升格為束草市並分離出轄區,土城和竹旺面被劃至高城郡,而原先被劃至溟州郡的縣南面重新歸襄陽郡管轄。1979年5月1日,襄陽面被升格為襄陽邑,自此基本形成了襄陽現在的行政區劃[1]:46-47。
以下為襄陽郡的下面的分區: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